转眼间,已到24节气中的大雪。春城昆明,冬天看不见雪是常态。大雪时节没有盼来雪,但冷空气却并未缺席,加之早晚较大的温差,这让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感到苦恼,因为之前控制的好好的血压,又开始“闹情绪”,出现“拔高”的现象。
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称”指南”)也正式颁布。该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标准等方面作出两方面的重要改变:其一是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血压≥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其二是对血压 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合并 1~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预 3~6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的,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这是继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与2022年我国台湾地区高血压指南之后,第三部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指南性文件。这一改变,意味着中国有超过2亿的人群可能会走进高血压患者的队伍,由此引发全国广泛关注。
本次标准的调整主要是来源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专家介绍说,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而新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确诊,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这将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所以你是新进入高血压的患者吗?
《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药物治疗,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进入冬季,由于天气越冷,人的交感神经越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得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进而导致人体血压升高。特别是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对血压的调控能力比年轻人差,血压的波动就更为明显。所以冬天不仅要坚持服药和血压监测,还要注意保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平稳的渡过寒冷时期。
饮食干预
新《指南》推荐,中国高血压患者应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建议钠盐的摄入<5 g/d(约1茶勺),最佳目标是<1.5 g/d,推荐钾的摄入量3500-4700 mg/d。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早晨起床还可以喝一杯水,因为早晨8-10点是血压高峰期,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喝一杯水能够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
运动干项
运动也是有效的降压手段,推荐高血压患者每周进行5-7天,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的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运动。早晚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运动时要注意穿衣保暖。因为睡了整整一夜,突然起床运动会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容易发生意外,临床上常见的晨起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就是因为一睡醒就起身下床,血压改变而引起的。
戒烟限酒
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降低酒精摄入:男性≤20g/d,女性≤10g/d,最好戒酒,避免酗酒。
还有一个现象,高血压患者要留心,那就是寒冷天气时降压药是否需要调整的问题。当你在寒冷季节,用以前剂量的降压药发现血压控制不佳时,这时候可能你就要调节下治疗药物了。但是切记不可凭着感觉来给自己换药或加量,要及时返院,请专科医生为自己合理地调整药物。